心臟科權威醫師傳授的自我保健秘方
點閱:1作者:楊興生, 孫靜平, 余卓文著
出版年:2014
出版社:金塊文化
出版地:新北市
集叢名:實用生活:15
格式:PDF,JPG
頁數:192
ISBN:9789869066051
分類:醫藥常識  SDG3 健康與福祉  
保持血液中的膽固醇水準在正常範圍內對任何人都很重要。無論男女老少,有無心臟疾病的人,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高,都是導致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因素。
瞭解您的膽固醇水準
高膽固醇血症沒有任何症狀,如果不檢查是不會知道的。20歲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應該每五年測定一次血中的膽固醇。有心臟病或中風等其他高風險因素的人,更應該經常進行檢查。
測試血液中的膽固醇稱為「脂蛋白測試」,通常以每分升血中膽固醇的毫克數(毫克/分升)或每升血中膽固醇的毫摩爾數(毫摩爾/升)表示。膽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以及甘油三酯(血脂)。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總量稱為總膽固醇。
高血壓對身體有何損害?
高血壓對身體有多方面的傷害,主要是增加心臟和動脈的負荷量。因為高血壓使心臟長期負擔超過正常的工作量,而導致心肌肥厚,繼而輕度擴大。輕度擴大的心臟可能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但如果心臟明顯擴大,就可能難以完成正常的泵血功能,難以滿足身體代謝的需求。
高血壓有增加中風的風險,也可能對腎臟和眼睛的小動脈有損害。血壓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壓患者,比高血壓得到控制的人更容易患上冠狀動脈疾病和心力衰竭。
糖尿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即使血糖水準得到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臟病的風險也比無糖尿病患者高,心臟病的程度也更嚴重,發生心力衰竭等併發症的風險也較高。這些風險的增加可導致心肌梗死或心臟驟停。糖尿病併發心臟病患者的死亡率比沒有糖尿病的成人高2~4倍。糖尿病患者發生中風和外周動脈疾病(手臂和腿部動脈疾病)的風險比正常人高2~4倍。
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時有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險因素,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含量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含量高、甘油三酯高、缺乏運動、身體肥胖和超重。
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如有上述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發生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甚至更高。糖尿病前期(胰島素抵抗)也與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糖尿病併發高血壓的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高兩倍。
什麼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一詞聽起來很嚇人,但從醫療的意義上說,它實際上並不是意味著患者的心臟已停止跳動或即將死去。心力衰竭意味著心臟不能泵出身體所需要的血液量,身體得不到足夠的富含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血液,因而發生心悸、氣短、無力、活動能力減低等症狀。
當心臟已受到損壞,功能降低,不能有效地收縮或舒張時,即可能發生心力衰竭。它是一種慢性(終身)的情況,通過治療可使症狀減輕,防止惡化,但不可能完全治癒。
心肌梗死的先兆性症狀
胸部疼痛和心肌組織的電不穩定,導致的心律失常即是心肌梗死的表現。某些心肌梗死的患者,疼痛的發作是突然和劇烈的,但也可能為緩慢發作,開始僅有輕微的疼痛或感到不適。
女性心肌梗死患者與男性一樣,發作時最常見的症狀是胸部疼痛或不適。但女性可能有一些其他的症狀,特別是呼吸急促、氣短、噁心和(或)嘔吐,背部或頜部疼痛。
患者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中的任何一種,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或馬上讓人送自己去醫院,不能自己開車前往。
作者簡介
楊興生
現任美國心臟病學院院士,美國醫學會心臟病學會特約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出版學術專著10部,發表中、英文論文150餘篇。
孫靜平
現任美國Emory大學醫學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心臟病學院第一位中國籍院士和美國心臟病學會理事會委員,並擔任14個國際知名英文雜誌的編委或審稿人。已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著作2本,主譯重要著作4本,在國際知名雜誌上發表論文138篇。
余卓文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和藥物治療學系主任,心腦血管研究所、臨床醫學所所長,威爾斯親王醫院心內科主任,英國皇家醫學院(FRCP)院士。任多種國際和國內專業刊物副主編、編委或編委會成員。已發表高質量論文213篇。